大家都在搜

以“智慧化”打造铁路“四电”施工范本——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盐通铁路建设纪实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复工复产全面推进,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建设工地上再度喧嚣起来。橙黄色的自轮运转特种设备车缓缓驶过,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员工爬上作业平台,一丝不苟地安装着各种接触网部件,为实现年底前开通运营目标而奋战。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个人正在进行接触网高空作业

盐城至南通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56公里,建成后对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另一个层面,盐通铁路作为国内首个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EPC设计总承包项目,还展现出中国铁路对“智慧化”的勇敢探索。特别是在“四电”施工中,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盐通工程指挥部勇于创新,在管理、作业全过程广泛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中国铁路走向世界打造出一个“进阶”范本。

科技引领变革书写自主知识产权新篇

走进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海安保障中心,仿佛走进了一个“未来科技世界”。

站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创新研发的“接触网简统化腕臂预配平台”前,随着电脑操作台前的技术工人输入数据,按下操作按钮,智能机械臂来回摆动,上料、对齐部件、切割、螺丝紧固……一组接触网腕臂就迅速装配成形。而另一侧的存料区,蓝色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种编号的接触网主材,等待送料装配。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铁路“四电”施工中是从未有过的。

“所谓‘简统化’就是接触网安装过程中‘简单统一标准化’。目前我国的接触网技术标准,有德国、日本、法国等多种样式,造成零部件规格型式多样化、零部件材质标准不一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盐通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继亮介绍,为打造中国标准接触网,建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线,在盐通铁路建设中引入“接触网简统化腕臂预配平台”、信号自主化RBC等系列新技术方案,这也是全国首次在一条铁路全线应用相关方案。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自轮运转特种设备停靠在南通动车所等待进行施工作业

在海安保障中心,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盐通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赵贤华指着一套设备向记者介绍说:“这是高速铁路接触网简统化铝合金腕臂自动化预配平台,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套设备,有腕臂分析管理系统、子平台操作系统、管类零件供料系统、6轴机器人系统、管夹组件装配系统、自动喷码系统和视觉系统等13大系统。”

“平台保证每一根腕臂预配尺寸100%全部检验、每个螺母紧固力矩都符合设定值要求、腕臂制作数据永久追踪。将为高铁线路的电气化施工提供很大助力。”总工程师王洪强介绍。

据悉,当前中国铁路正在谋求“一带一路”广泛合作,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接触网简统化腕臂预配平台”等技术标准的运用,也将为中国铁路“走出去”带来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信息流”全覆盖为精细化管理筑基

智慧物料、智慧安全、智慧质量、智慧劳务……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盐通铁路“四电”施工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让“信息流”覆盖了管理、采购到作业的全流程,全方位打造“智慧工地”。

走进“智慧盐通体验馆”,记者更加深刻感受到“智慧化”“信息化”带给盐通铁路“四电”施工的巨大变化。一块显示着工地各处影像的大屏幕前,工作人员秦玉甫介绍说:“我们有19名现场负责人配发了有编号的执法记录仪,同时在各个固定点位置安装了摄像头,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工地的实时影像。”

秦玉甫拿起对讲机,按下一个按钮问道:“486能听到吗?你今天在进行什么施工?”对面立即传来了回话:“我正在进行现场巡视。”

这套实时监控系统,发挥的作用远不止监控,还在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AI智能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关键进出区域的人员自动识别、自动签到、陌生人自动预警;后台人员也可以通过执法记录仪和摄像头,检测到现场的安全隐患、质量问题,拍照录入系统后,自动提示到有关负责人,限期整改,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整改,系统也会及时发出提示。

在盐通铁路“四电”项目的数字管理平台中,汇聚了劳务管理、物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基础数据管理、BIM-5D智慧工地数据决策、基建生产管理等各个模块,构建起了智慧化管理的框架。

“譬如我们收发材料汇总、数量汇总、发量汇总,过去都是纸质版的,现在我们通过手机APP,点击相应按钮,全部自动转入到系统中,自动分析统计。”秦玉甫说。

对于智慧物料系统,指挥长李继亮还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好像外卖平台一样,需要什么在现场通过系统下单,库房就开始派料,你到地方就可以领了,准确性、时效性都大幅提高。”

在劳务管理中,相关系统也发挥了不小作用。实名制验证、考勤、管理、培训、工资等信息全部录入分析,识别工人有效信息、流动路径。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该系统又增设了风险提示功能,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

匠心独运全方位打造“精品盐通”

“安全要零事故,质量要零缺陷,要不然你如何做到‘精品盐通’。”党工委书记刘先贵对记者这样说。

“精品盐通”是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在盐通铁路“四电”项目实施之初就明确的目标。自开工以来,指挥部广大建设者精益求精,全方位提升管理、作业水平,严守安全、质量规范。

在“智慧盐通体验馆”,物资部长张记坤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智慧化”安全体验与培训方案:“过去都是纸质化的培训材料,现在我们通过VR虚拟技术模仿安全案例,用智能抢答系统开展培训,用BIM技术实现三维可视技术交底。我们还设置了急救台,进行‘黄金5秒’培训,以便于施工现场迅速挽救生命。”

BIM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盐通铁路的安全生产与标准化施工水平。来到盐通铁路动车所10千伏配电所和信号楼,密密麻麻的桥架规范整齐地布设在房间中,各种配电柜和配电设施闪烁着红绿色光芒,颇为壮观。对于电气化铁路来说,这就是支撑和控制铁路运行的“心脏”。

“房建专业所有设备建好后,我们将会进行优化,利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出图纸,各种预埋管线、洞口一清二楚,形成一套可视化辅助档案,我们全长156公里的盐通铁路,全都采用了这样的技术,1:1还原。”副总工赵贤华介绍。

据工程师马宇介绍,动车所信号楼主要控制室外的道岔、信号机车的运行,包括信号机、轨道和道叉这信号“三大件”。他们通过BIM技术对工序、工艺标准进行三维立体演示,还制作了模拟盘先模拟安装,从而避免了施工中电缆线路交叉、碰撞,达到现场施工一次到位,既提高了施工质量,又提升了工效。

“你看这个布线,我们创新采用辅助卡,用18个端子全部都有编号,刚好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接线错误。”马宇说。

要打造“精品盐通”,除了智慧化手段的辅助,也离不开建设者的“工匠精神”。信号专业技术工人金雷告诉记者,每一个项目正式施工之前,他们都会做好一个样品,为工人提供一个标准示范,通过“样板引路”为作业提供规范,再严格按照规范验收。

“严格按照技术交底和工艺标准来做,心要细一点、做得漂亮一点、施工更规范一点。”金雷说。在海安保障中心工艺培训区,记者用手机微信扫描张贴在墙上的其中一个技术交底二维码,就跳出一个页面,上面书写着室内机柜、设备安装工艺标准,图文并茂详细记录着各种规定、步骤和要求等。

记者来到接触网施工现场,自轮运转设备司机董晓华从车上走了下来。董晓华告诉记者,这台车分三个部分有三个司机同时操作,他所驾驶的放线车,不仅是他在控制,电脑系统也在控制,只要一不小心超速,立即就会被掐断动力。“和开动车不一样啦,要起步稳一点,放线准一点,行驶匀一点。”董晓华说。

若是晴天,在蓝天白云下,天空中一股股电缆电线整齐排列,展现出一种属于现代工业的独特美感。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盐通铁路“四电”施工,必将为中国铁路“进阶”树起新的范本,为中国铁路迈向“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动能。(来源:国际商报记者 许霞 通讯员 车新杰)




上一篇:一马奔腾跃龙城(上篇)​ ——中铁广州局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铺轨1标建设纪实
下一篇:一马奔腾跃龙城(下) ——中铁广州局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铺轨1标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