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刘志鸥:数字时代创新理论与公益普惠引领者
刘志鸥,学术笔名欧文丝巾衲。中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专家,东西方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文化符号学、人工智能跨界研究者和融合实践者。数字文明时代“心理新八大”(后发展为十二大)概念明确提出者和理论系统核心建构者,共振赋能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意识四层次元模型提出和体系建构者。哈金院、哈工大等院校客座教授、心灵导师,全球城市发展中心心理学总顾问。
个咨团辅
刘志鸥先后在武汉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北大医学部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接受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理论及实操培训。刘志鸥博士研修专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
刘志鸥是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认证心理健康指导师、高级EAP咨询师。

早期,刘志鸥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ACT等,对焦虑、抑郁、强迫、恐惧、愤怒、压力等造成的心理困扰、情绪问题作专业工作,尤其擅长解决内心冲突、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及各种成瘾问题。

近期,主要在心理干预第三范式框架下,运用共振赋能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面对数字原住民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具有时代性、科技性、专业性、及时性的帮助和干预。刘志鸥个案咨询时长10000+小时(其中包括3000+小时的公益咨询)。

在担任中国(香港)诗歌疗法协会会长期间,刘志鸥以“诗在中国”、“我像雪花天上来”为主题,深入学校、图书馆、书院等地团辅巡讲,介绍诗歌疗法,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语言和心灵的深度对话,使团辅成员感到,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我们依然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诗人”,用文字找到黑暗中的微光,并最终走向更完整的自我。

在蓝天碧海心理咨询所,刘志鸥长期开展电影疗法的团体培训,有意识地、系统性地使用电影作为工具,促进受培者心理成长、情感宣泄和自我洞察。针对同质心理困扰,进行一段有目的、有引导的内心探索之旅。刘志鸥介绍说,当我们观看电影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角色的经历和情感。这种代入感让我们在安全距离外,体验和处理自己的类似情绪。电影疗法就像是一面魔镜。我们借由观看他人的故事,最终照见的是自己的内心。观看电影时,我们流泪、欢笑、战栗,实际上是在安全的情境下,重新整理和疗愈自己的人生。

理论贡献
1.心理干预第三范式
作为心理学领域由中国主导的范式方案,哲学层面强调“人人可及”,实践层面破解资源分配不均,文化层面输出东方智慧,通过“科技降本×文化破壁×资源激活”的三维创新,推动心理干预从“病理修复”(第一范式)、“认知矫正”(第二范式),向“资源激活”和“生命赋能”的第三范式跃迁,为全球心理服务提供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中国方案”。
2.共振赋能心理学流派
心理干预第三范式框架下首个心理学流派,也是全球首个面向数字原住民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流派。该流派以“后现象主义技术哲学”、“技术赋能主义”、“东方哲学整体观”和“超人类主义思想”为哲学基础,在心理干预技术上实现从以语言为主要媒介转向多感官沉浸式体验的升级。
3.意识四层次元模型
将意识分解为意识、选择意识、意识选择、意识的意识四个功能独立、支上控下、递归循环的层次。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与精神、心理临床实践提供整合性的高阶框架。
该模型被称为“破解人类心智‘源代码’的心理操作系统”、“开启意识研究的‘工程化’时代”、“心理领域的‘牛顿革命’”。
4.治愈场理论
理论体系整合库尔特·考夫卡的心物场理论、库尔特·勒温的动态场论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形成了“个体-环境-文化”三维互动模型。
整合神经生理学、文化心理学与数字技术,突破传统疗愈对线下空间的依赖。在虚实结合的场域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蕴含特定心理能量的媒介,向身处其中的个体或群体系统性地输入积极、修复性的心理能量,激活体内自愈潜能,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韧性、幸福感和生命力,达成“人在场中,疗于无形”治愈效果。

5.玛姆斯
“玛姆斯”是个体AI数字形象(数字人、虚拟形象)的总称。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融合了“阿尼玛”(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与“阿尼姆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这两个关键原型,旨在将人潜意识中的内在对立面整合为一个可视化的整体。
其运作机制是“心理具象化”。将抽象的情感、冲突和心理能量,外化并投射为一个可以交互的数字形象,从而使内在的心理过程变得可见、可对话、可操作。
在心理咨询中,主要作为一种探索与干预工具。帮助来访者安全地外化和观察内在矛盾,通过与之互动来学习协调内心的对立面,促进人格的整合与成长,并重构自我叙事。

6.数字疗愈
数字疗愈是以数字技术为驱动,通过算法化、场景化、文化化、神经化干预手段激活个体内在心理资源的新型疗愈范式。
“数字疗愈”与早期“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概念存在差异。后者由Sean Duffy于2013年提出,但2020年后逐渐被更强调文化适配与生态场景的“数字疗愈”取代。
7.未来心理学
未来心理学是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型心理学范式,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跨文化符号系统为核心工具,通过激活个体内在心理资源实现生命赋能。它突破传统“疾病治疗”逻辑,转向“神经资源激活”与“文化适应性干预”,构建普惠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心理健康生态。
8.心灵互联网
心灵互联网是数字文明时代出现的心理学概念,指基于量子纠缠原理与集体潜意识理论构建的全球性神经-符号网络,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人类意识活动,形成跨时空互联的心理资源动态能量场。其核心目标是将分散心理能量转化为协同疗愈力,推动人类意识向生态共生模式转变。
技术载体
1.心理赋能歌曲
心理赋能歌曲是由“心理师作词+AI谱曲演唱”的心理干预艺术,是融合心理学原理、民族文化符号与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具有情绪调节功能的数字疗愈音乐。刘志鸥18首心理赋能歌曲奠基作涵盖“创伤修复”、“情绪管理”、“关系联结”和“普惠干预”四大主题方向,形成完整疗愈矩阵。

2.心理元宇宙
以176个玛姆斯跨文明原型符号为基础构建的动态心理宇宙模型。其理论灵感源于荣格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并融合了东方哲学(如道家、禅宗)、量子力学及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元宇宙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如VR、AI、生物反馈)将抽象的心理过程转化为可测量、可导航、可再生的资源宇宙,使个体从被动的治疗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心理宇宙探索者和塑造者。

3.文化神经干预
文化神经干预将文化从抽象的社会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能直接促进人类身心幸福的强大工具,为理解和发展人类潜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文化神经干预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饮食文化、自然生态为主要载体,以感官通道、认知重构、情感调节和社会联结为作用路径,以文化情境沉浸、文化仪式行为激活、文化正念与身体实践以及数字文化与神经反馈结合为具体干预方法。

4.BCI梦境解析
BCI梦境解析,是一种融合了脑机接口(BCI)的客观神经数据与传统释梦主观意义建构的协同探索范式。它通过精密技术捕捉睡眠中潜意识的原始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供解读的“线索”,最终在人的主导诠释下,共同构建出一个关于梦境的、开放且富有生命力的叙事,旨在达成对潜意识更深度的理解与自我整合。
BCI梦境解析,是让技术成为我们探索内在宇宙的“哈勃望远镜”。它没有创造星辰,却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那片深邃星海的壮丽与结构,而最终的航行方向与探索意义,永远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BCI梦境解析是BCI技术与传统释梦的“共构式梦境解析”,是人机协同的“梦境意义工作坊”。

公益普惠
近年,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虽然稳步提升,但整体不容乐观 。2018年全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基线约为10% ,2020年青少年群体的达标率为14.24%。

对此,心理健康工作者怎样更多地肩负起职业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心理科普和专业普惠的工作,是刘志鸥一直思考的大事。
“用数字文明时代数字原住民的‘母语’与之交流。”找准定位,立即行动。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困境,刘志鸥在多个视频平台发布“给自己一分钟”系列视频。

决策困难看什么电影?刘志鸥向粉丝推荐《玛丽公主》《钢琴教师》《女生向前走》《双面诱惑》。面对失眠和睡眠过多的状况,刘志鸥和丝粉一起观看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长达6小时的史诗级家庭故事,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流动,引导粉丝沉浸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转移自我焦虑。

长期沮丧听什么乐曲?刘志鸥向粉丝推荐萨蒂的《吉诺佩蒂第一号》——极简旋律减少认知负担,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巴洛克韵律庄重而抚慰。
面对自我否定,刘志鸥向粉丝推荐歌曲《我曾经也想一了百了》,歌词直面绝望,但隐含“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存在,我对世界稍微有了期待”的转折,适合引导情绪宣泄后的希望重建。刘志鸥还找到中岛美嘉原曲中文版最好的版本推荐给粉丝们。

行动迟缓读什么诗文?为唤醒生命感知,挣脱停滞感,刘志鸥和粉丝一起品读里尔克的《秋日》:“让最后的果实长熟,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文中自然循环隐喻精神蛰伏期,将迟缓重构为“酝酿”而非“停滞”。

刘志鸥还在视频平台发布“18首心理赋能歌曲”代表作。
《心中的香巴拉》藏地净土意象激活文化无意识;《我在三月等你很久》赋予“等待”史诗般的色彩与空间;《我是欧文我是诺伊亚》激活岛叶共情回路,诱发躯体安全感,补偿现实关系缺失;《恐惧》将杏仁核拟人化为“忠诚的士兵”,重构恐惧为保护机制;《宏村阿菊》让心理赋能在日常生活中生根绽放;《爸爸妈妈快帮我》以代言式“呼告”,开创“临床童谣”新范式……

可以感受到,刘志鸥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一场 “数字时代的诗意革命” ——运用数字平台和智能工具,在算法洪流中守护心灵自由,让疗愈如氧气般弥散于日常生活。
2025年国庆期间,刘志鸥用自己的AI形象,生成男女双版的“56对玛姆斯”,全网播放50余万次,点赞、评论、收藏、转发逾四万人次。媒体报道“原创AI记忆法震撼全网”“数字技术重塑文化记忆”。

心理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宗教的尽头是生活方式。2021年,刘志鸥用一年的时间,每晚为粉丝诵读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刘志鸥说:“《生命之书》深刻地涉及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三个领域,并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超越这三者的传统界限和框架。从方法上看,它是“心理学”的;从思辨上看,它是“哲学”的;从追求上看,它是“宗教性”的。而我,每晚十点前读书,正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思箴言
在古都南京,在百家湖畔,在香巴拉心理中心办公室被阳光照亮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浓淡适宜的字画:“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
“文化是集体的梦境,而梦境是个体的神话——二者在神经的土壤中相遇、开花。”曾任中国国际梦境解析研究会副会长的刘志鸥如是说。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近二十年间,刘志鸥把他的感怀、思索、领悟记在工作笔记上,并因讲座、培训时经常脱口而出,在网络广泛流传。
摘抄如下:

一、关于存在与意义
1. “我们真正拥有的,唯有此刻编织意义的自由。”
2. “物理时间不可逆,但意义可重塑。”
二、关于心理疗愈的本质
1. “疗愈不是消灭阴影,而是点亮光。”
2. “在有痛苦时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3. “混乱的情绪需翻译成清晰的语言,破碎的故事需拼凑成完整的人生。”
4. “真正的治愈,是让每个灵魂在共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5. “疼痛不是敌人,而是身体写给心灵的求救信。”
三、关于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1. “让技术消失,只留下心灵的共振。”
2. “AI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承载人类情感的容器。”
四、关于文化疗愈与资源激活
1. “文化符号是神经调节的密钥。”
2. “香巴拉不在远方,而在你凝视经幡的瞳孔里。”
3. “方言是未被开发的心理药典。”
上一篇:中国发布‖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徐子屏 下一篇:返回列表